新闻中心
奥博动态
奥博视频
馆长要闻
媒体聚焦
奥运新闻

游览导视

最新图集

>> 新闻中心 >> 奥运新闻

青奥会进入“南京时间”


发表时间:2010-8-26   来自:文汇报   浏览量:1970


 

   与青奥共成长,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积淀的城市翘首企盼属于自己的青春洗礼。明晚,首届青年奥运会的圣火将在新加坡滨海湾缓缓熄灭,南京市长季建业接过青奥会旗帜的一刻,这项年轻运动的生物钟被拨到了“南京时间”。
    
    相同的责任与愿望让南京和新加坡走到了一起。青奥会期间,南京市先后派出了实习团与观摩团,有将近80名成员来到狮城实地取经。由40人组成的实习团与当地组委会深度合作,被派驻到各个运营部门“挂职锻炼”。其余代表则分赴开闭幕式与比赛场馆,考察东道主的经验与做法。
    
    最令“学生”印象深刻的是“老师”的国际化程度,在青奥会的组织、运营等诸方面都有着自身无法比拟的优势。比方说人力资源,组委会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能随时与国际奥委会官员沟通并能根据他们的要求调整工作方案。无障碍交流确保了组委会与国际奥委会之间的高效合作,利用两年半的筹备时间将申办报告中的活动计划予以落实,并且交上了令对方满意的答卷。
    
    面对土地资源与场馆设施的不足,新加坡人的做法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据组委会介绍,46%的比赛项目被安排在临时性场馆,70%的项目看台都是临时改建,许多赛场的功能区则是“一次性产品”。青奥会结束后,多余的附属设施将被拆除,被征用的体育场馆将重新向附近居民开放。值得一提的还有青奥村的选址,将运动员安排在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宿舍,不仅兑现了“节俭办赛”的承诺,也将奥林匹克的丰厚遗产留在了孕育思想和灵魂的校园。
    
    相比呱呱坠地的青奥会,六朝古都南京算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长者。在新加坡“开创历史”之后,南京的使命定位在“薪火相传”,呵护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古老的城市与年轻的赛会之间并不存在“代沟”,相反它拥有许多先天的优势。首先是文化教育资源,南京有670多所大中小学,在校学生146万人。这不仅有利于青奥会理念的推广,也为文化与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契机。其次是比赛场馆设施,南京曾于2005年举办了第十届全国运动会,逾万名选手参加了与奥运全面接轨的赛事。除了曲棍球、小轮车等比赛场地需要新建外,用于举办第2届青奥会的15个场馆基本都是评价颇高的“现成品”。本报特派记者  黄春宇(本报新加坡8月25日专电)

 

    

展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