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奥博动态
奥博视频
馆长要闻
媒体聚焦
奥运新闻

游览导视

最新图集

>> 新闻中心 >> 奥运新闻

青奥村如世界文化博览园 志愿者"贴钱"贴身服务


发表时间:2010-8-17   来自:广州日报   浏览量:2058


 

  特派记者 孙嘉晖 本报新加坡8月16日电

  “新加坡青奥村赛后怎么利用?不知道楼盘卖多少钱一平方米?”

  从踏上“寸土寸金”的新加坡那一刻起,中国记者脑海中就冒出这个问题。或许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全国运动会运动员村都制造了高价抢购潮,记者对于新加坡青奥村“房价”的联想显得如此自然。带着诸多疑问,本报记者来到青奥村探营,发现新加坡人不仅开创了青奥会的新纪元,还在诸如青奥村设计、功能构想等方面颠覆了传统思维,标新立异、精益求精,为“节俭办青奥”立下汗马功劳。

  南洋理工大学变身青奥村

  从位于滨海湾的青奥会主新闻中心出发,记者花了一个小时才到达位于新加坡西南部的青奥村。这里没有新建的楼房,也没有大片广场,有的只是山坡上树林掩映的低矮楼房,这就是青奥村的所在地——南洋理工大学。

  根据国际奥委会成熟的经验,奥运会通常都会新建奥运村。获得第一届青奥会主办权后,新加坡青奥会筹委会曾经决定将青奥村建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内,但土地价格和建设材料费用激增导致青奥村建设计划搁浅。

  据了解,为举办青奥会,新加坡的预算为2.84亿美元。去年2月,新加坡青奥会筹委会决定将青奥村改建在南洋理工大学校园内,并得到国际奥委会的认可。南洋理工大学是新加坡3所高校之一,位于远离闹市区的西南区,校园内设施完备,且有大片土地用于青奥村的改扩建工程,这就解决了成本超标的难题。

  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新加坡青奥会组委会主席、新加坡奥委会副主席黄思绵表示,设在南洋理工大学校园内的青奥村提供给运动员最舒适的设施,他们将会有一段难忘的比赛和生活的经历。

  据悉,为了做好青奥村的接待工作,南洋理工大学今年6月放假,开始对所有建筑进行修整、改造,以满足国际奥委会的标准和运动员的需要。记者在青奥村采访时留意到,这里环境宜人,虽然空间略显局促,但对于5000余名运动员和教练员来说已经完全够用。

  国际文化村搭建青奥小屋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表示,青奥会不同于传统奥运会,不单单强调竞技,更加注重将文化和教育融入体育。这一理念在青奥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记者在青奥村中发现,校园广场搭建起了国际文化村,村中的“青奥小屋”特别醒目,很容易让人想起北京奥运会时的“祥云小屋”,不过,这里并非进行地方文化展示,而是将所有204个代表团所在地的风土人情搬上青奥舞台。

  新加坡社会发展、青年和体育部高级政务次长张思乐同时兼任青奥村村长,他表示,在青奥会期间,国际文化村将以洲为单位组织文化展示活动,每个洲的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展示小屋,为期3天,来自全世界五大洲的各代表团都可以充分展示自身文化。

  “新加坡青奥会将成为一项集体育、文化和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张思乐表示,“除了在体育竞赛中争取实现最好成绩外,运动员们还将在青奥村内外参加文化和教育活动。”

  来自广东中山的林傲晖如今在新加坡莱佛士书院读高一,他作为志愿者在青奥村服务。“我们为这个项目准备了两个月时间,主要向青奥会选手介绍马耳他的风土人情和旅游、美食等。”小林告诉记者,虽然这样对学业有一些耽误,但能够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当中,自己感觉很开心。

  据悉,在青奥会举办期间,“文化与教育计划”中的40余项活动都将在这里举办。

  理发娱乐等设施全免费

  青奥村分居住区和广场两大区域,只有持运动员、教练员证件才能进出居住区,而其他人员则只能在广场区域活动,以免打扰运动员的正常休息。

  运动员宿舍全部由大学生宿舍改建而成,共分红、蓝、橙、紫、绿5大片区,共有数十栋宿舍楼,每栋都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据中国代表团的“青年大使”王衎介绍,运动员的房间是单人间,和国内的大学宿舍一样,有写字台、床和衣柜等简单设施,另外还有一个独立的卫生间。王衎表示,校园环境优美,大家在这里过得很开心。

  运动员在房间里是无法上网的,不过,每栋宿舍都设有“网吧”;同时,运动员还可以在此看电视、开会、洗衣服等。另外,居住区还包括了主餐厅、娱乐中心、医疗室、兴奋剂检查站、会议室和健身房。运动员可以在文化广场与居住区之间自由往来,文化广场除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外,还提供理发等服务。记者在理发室看到,来自秘鲁的安德烈丝要求理发师给她设计发型,为她服务的是发型设计师思祥。

  “她没有特别的要求,就是修剪一下,方便打理就行了,”思祥告诉记者,他在闹市区经营一家高档理发店,这次来青奥村是当义工的,“来这里理发不收费,你要理发吗?”记者表示,过几天头发长了会考虑来这里体验一下。据了解,青奥村提供的所有服务都是非营利性的。

  中国志愿者“贴钱”贴身服务

  新加坡的总人口只有400多万,组织如此大型的国际性综合运动会,在人力资源方面显得捉襟见肘。为了办一届成功的青奥会,新加坡调动了国际资源,全力投入青奥会的组织工作。

  记者在青奥村采访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国际志愿者胡浩南和张瑾,他们是大学二年级的法语班的同学,目前负责科特迪瓦代表团的训练、生活事宜。“我们这次总共有77名同学来到新加坡,”胡浩南告诉记者,分别学习意大利语、法语、葡萄牙语、德语、西班牙语等6种语言,“我们两个被分到科特迪瓦代表团,他们共有6名运动员,日常生活主要负责处理指引、办理相关手续等。”

  胡浩南表示,一开始不大适应他们的法语口音,不过,慢慢习惯了就好。这次以国际志愿者身份参加新加坡青奥会,他们是要“贴钱”的,往返机票都要自己买单,而青奥委会只负责他们在新加坡期间的食宿。不过,两人均表示,能够成为首届青奥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十分值得,而且在这里接触的都是年轻人,工作起来也很有激情。

 

    

展览回顾